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携程】心理聊吧|为什么年轻人热衷于性格测试?

来源: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  更新时间:2024-09-17 04:27:34

 

“凭直觉选择一扇门进去,心理性格你倾向于选择哪扇门?答案发布在评论区。年轻”在评论区,人热这位博主称选铁门的衷于对爱情偏执、选木门的测试有很多想法但会因为拖沓错过机会……

在社交媒体上,“心理测试”阅读量超过2.5亿,心理性格携程有人认为心理测试是年轻正经心理学,也有人认为纯属玄学。人热心理学专家认为,衷于心理测试所谓的测试“准”背后的奥秘在于“含糊其辞”,不是心理性格表现在它说得有多专业,而是年轻每一句话都说到了你的心坎上。

你是人热I人还是E人?年轻人钟爱心理测试

在网上搜索“心理测试”,出来的衷于夸克结果五花八门,有些测试仅有ABCD四个选项,测试也有测试需要做一套二十多题甚至接近一百道题的问卷。

最近一段时间,基于人格类型理论模型“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测试结果的性格描述,正变成年轻人的社交新宠。网络新词“I人”“E人”便是来自这套理论,I人(Introvert)意指一个人的性格内向,E人(Extrovert)意指一个人的性格外向。

除了简单的内向与外向之分,MBTI还更进一步地对人的实感、思考、判断等维度进行判别,汽车之家试图从四个方面摹画出一个人性格的全面画像。

在社交媒体上,有人热衷于MBTI等心理测试,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他们认为,“MBTI是了解自己和周围人一种简单直观的分享”。有人对MBTI测试结果嗤之以鼻,并称“仅几个问题和几个字母符号就去定义一个人,显得很荒唐”。还有人则将MBTI当作社交娱乐的新方式,E人、I人成为“抵掌相认”的暗号。

心理学专家:问卷测试不靠谱

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英国心理学会特许咨询心理学家陈志林表示,心理测验(mental test)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和心理学原理,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认知、行为、情感的心理活动予以量化。心理测验是心理测量的工具,心理测量在心理咨询中能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情绪、行为模式和人格特点。“心理测试虽然是心理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生活中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是心理测试只是提供一定的参考。即使是最专业全面的心理测试,也仅仅提供个人在进行测试那个时间点的状况特点,并不能成为一个人的标签,也不能去判断一个人的未来”。

陈志林指出,网上一些仅靠“填表”的心理测试是非常不专业的,“对于做问卷的人,他是可以控制结果的,例如我想结果显示我有强迫症,我就在对应的问题上全部按照有强迫症的倾向去填。很多时候,被检测者不会完全开放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问题,这会影响量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例如一个人怕单独出门,那么问卷会让他选择是严重还是中等还是轻度,实际上究竟是什么程度,可能被检测者自己也不知道。问卷也不会深问他究竟什么原因不敢出门,就草草给出结论。”陈志林表示,某些网络上流传的心理测试内容随意化,娱乐化、根本不顾传播后果:有人甚至通过一两次的网络心理测试就认为自己存在某些问题,导致恐慌。

心理测试为什么有人说准?专家:含糊其辞

在网上,有不少人认为心理测试的结果准确。陈志林表示,如果多做几次网络上流传的某些心理测试,您就会发现,可能不同的人做的测试结果都是相同的,可能一个人做不同的测试结果反而是不同的。对于这样的测试结果人们反而非常乐意相信。这个和古代的算命先生一样,算命先生总能说出一些让你觉得很准又让你心里觉得很舒服的话。背后的奥秘就是——含糊其辞。

由于我们平常的行为总是多种多样,因此模糊的说法总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找到证据支持。心理测试的“准”不是表现在它说得有多专业,多精确,而是每一句话都说到了你的心坎上。“我们可以发现,网上大部分心理测试,总是围绕着你的优点去讲,而对缺点一笔带过。”

陈志林表示,心理学中有一种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弗拉效应(Forer Effect)、星象效应。指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心理学还有一种是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期待效应,即所谓的自证预言,简言之就是“你相信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言行举止、处事风格、都会越来越向这样的人靠拢”。

在了解这两个理论之后,你可能就会明白为什么某些测试的结果会让你觉得:“啊!这绝对是我!”“这也太准了吧!”

陈志林认为,目前市场上的许多测评都会在结果上模糊化而让测试者觉得确有其事、信以为真,但如果考虑到巴纳姆效应,这些结果的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了。

“对于网上测试,建议当作娱乐性的就行。如果确实有心理测试,建议在线下寻求专业帮助。”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