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
儒学动态
专家观点
项目成果
研讨动态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活动
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
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
尼山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文明论坛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文明建设
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
《孔子研究》
《中国儒学年鉴》
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

【虎扑】“快乐大宝贝”李雯雯卫冕,中国代表团40金创境外奥运最佳战绩 —

来源:永利集团(中华大区官网认证)·304am官网  更新时间:2024-09-17 03:58:45

 

举重女子81公斤以上级比赛,李雯雯夺冠。大宝代表 图/新华社


8月11日晚,贝李巴黎奥运会举重女子81公斤以上级比赛结束,雯雯卫冕外奥24岁的中国李雯雯以309公斤的总成绩轻松卫冕,中国代表团本届奥运会金牌数就此来到40枚,团金虎扑刷新了境外参赛最好成绩。创境


从出道至今,运最李雯雯在这个级别的佳战绩统治力无可撼动。但去年世锦赛,快乐她的大宝代表右肘关节韧带和肌肉受伤,接连缺席了多项重要赛事,贝李被粉丝称为“快乐大宝贝”的雯雯卫冕外奥李雯雯一度快乐不起来了。随着今年4月在泰国世界杯上复出,中国李雯雯找回自我,团金b站对举重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巴黎奥运会的金牌让“大宝贝”重新快乐了起来。

反差萌

生活中是“快乐大宝贝”,比赛中降维打击


很多人认识李雯雯是在东京奥运会,她以抓举140公斤、挺举180公斤、总成绩320公斤打破3项奥运纪录的成绩夺冠,总成绩领先第二名37公斤。在举重圈,这个差距无疑是降维打击。


因为憨态可掬的形象和率真的性格,大家都管李雯雯叫“快乐大宝贝”。在社交媒体上,李雯雯时常分享一些有关生活日常的文心一言图文和短视频,展现她可爱和热爱生活的一面。在巴黎备战期间,李雯雯分享了与男子大级别选手同框的视频,并配文:“啊……小鸟依人的感觉。”


相比男子,中国女子举重在大级别上的成绩要好一些,李雯雯的出现更是提升了大级别的统治力。


不过,就在大家以为李雯雯能统治巴黎周期时,她却意外受伤了。去年9月利雅得世锦赛,李雯雯右肘关节韧带和肌肉受伤,这让她错过了随后的杭州亚运会和国际举联卡塔尔大奖赛。


“当时胳膊都伸不直,心里直发怵。”刚开始恢复那段时间,李雯雯想着既然有伤就多用力,却发现越用力越疼。“这不仅仅是身体的问题,思想上也要放松,放开去做反而就更好。”她说。


今年4月重回举重台后,李雯雯继续统治着这个级别。中国女举主教练王国新表示,李雯雯所在的这个大级别,目前要领先对手二三十公斤,“李雯雯只要正常参赛,不出现任何问题,那这枚金牌就是稳稳的。”


8月11日是巴黎奥运会最后一个比赛日。抓举比赛,李雯雯开把举起130公斤,第二把又举起了136公斤,领先第二名5公斤。挺举比赛,李雯雯举起173公斤,最终以总成绩309公斤轻松卫冕。


巴黎奥运会,中国举重队6人参赛,拿下5枚金牌。李雯雯摘下这枚金牌后,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奥运会获得第40金。


走出伤病的困扰后,李雯雯在女子举重大级别上依然拥有统治力。图/新华社


撂狠话

受伤后更加珍惜,“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


吴美锦是雅典奥运会男子56公斤级银牌得主,他现在是中国女举副主教练,也是李雯雯的主管教练。


吴美锦身高不到1米60,李雯雯身高1米82。在后台热身时,吴美锦给李雯雯披毛巾,要踮脚才够得着。这对师徒,也是举重队的“开心果”。


2018年进入国家队后,李雯雯在吴美锦的指导下进步很快,师徒两人相互扶持,一起往前冲。李雯雯所在的是女子最大级别,赛程往往都排在最后一天,其他级别队员都已经完赛,她会有一些慌张。这时候,吴美锦会拉住她,帮助弟子把兴奋点调到比赛这一天。


去年世锦赛受伤后,李雯雯一度有些怀疑自己,正是吴美锦帮她走过了那段时间。“我告诉她,怕的就是做和不做之间的犹豫,反而更容易受伤。所以要么做,要么不做。”吴美锦让李雯雯沉下心来,要像刚入队时的小队员,抛开之前的成绩,直面问题,慢慢找回自信,尽量把伤病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重新认识自己,李雯雯花了一些时间,她说旁观者清,自己站在里面永远看不清,“没有这次伤病,很多问题可能发现不了,也是一次很好的历练。”也正是这次受伤,让李雯雯感慨训练是多么幸福的事情,“有过受伤的经历,才会更珍惜每一天的训练。”


今年4月的举重世界杯,带伤参赛的李雯雯轻松夺冠。 图/新华社


今年4月泰国世界杯,既是国际举联奥运资格赛也是国内选拔赛,尚未100%恢复的李雯雯宣告复出,并包揽3冠,总成绩比东京奥运会还多了5公斤。那场比赛,李雯雯领先第二名29公斤。


李雯雯当时有个信念,要尽快恢复回来。“死也要死在举重台上,不能死在家里。中途就放弃的话,我肯定会后悔。”也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李雯雯在举重台上战胜自己,那个大家熟悉的“快乐大宝贝”又回来了。

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卢茜